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波動的原因是什么?(匯率暴跌創2022年12月以來新低)
時間:2024-03-16
點擊:87次
今年以來,外匯市場運行總體平穩,人民幣匯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8月份,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呈現貶值態勢,在岸、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均跌破7.3元。數據顯示,8月17日,在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低至7.3180,離岸人民幣對美元匯率最低至7.3494,創2022年12月以來新低。
伴隨美元指數連日走強,此前央行宣布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時帶來的人民幣對美元匯率升幅已經抹去。
9月1日,央行宣布于2023年9月15日起,下調金融機構外匯存款準備金率2個百分點,即外匯存款準備金率由現行的6%下調至4%。消息公布后,離岸人民幣對美元明顯上漲,一度上漲超過290點。
對于近日人民幣對美元匯率走弱的原因,專家表示,主要是由短期壓力導致,包括中美貨幣政策分化帶來的利差變化、美元匯率階段性走強等因素帶給人民幣匯率短期的階段性壓力。從中長期來看,人民幣匯率繼續在合理均衡水平上保持基本穩定,有堅實的基本面支撐。
“美元指數于4月中旬后持續走強,6月以來雖有所回落但仍處高位,對人民幣匯率形成被動貶值壓力。近期人民幣匯率在美元指數高位震蕩的情況下明顯承壓。后續人民幣企穩甚至轉為升值的關鍵影響因素仍在于國內經濟基本面的修復幅度和持續性,尤其是內需的修復。”中信證券首席經濟學家明明分析。
中國民生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溫彬認為,本輪人民幣匯率貶值的原因有三:一是國內經濟修復放緩,這是本輪人民幣貶值的主因;二是美聯儲繼續緊縮周期也使得人民幣被動承壓;三是監管部門對于匯率貶值保持了較高的容忍度,并因此得以加大貨幣政策調控空間。
北京大學國民經濟研究中心分析,中美利差倒掛和貨幣政策分化是影響8月人民幣匯率走勢的主要因素。國內經濟基本面偏弱,美元指數強勢反彈,央行超預期降息,壓低人民幣匯率。
中國人民銀行近日發布的《2023年第二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顯示,今年前4個月,人民幣對美元匯率總體保持穩定,中間價累計升值0.6%。進入5月,內外因素交織加大人民幣匯率貶值壓力。一是美聯儲加息預期反復,年初本已減弱的美聯儲加息預期再度抬頭,對美元走高形成支撐。二是美國債務上限、地緣政治風險等推升市場避險情緒,助推美元上漲。三是國內季節性購匯需求擴大外匯供求缺口。6月至8月是港股分紅季,上市公司大部分分紅資金需購匯解決。疫情后跨境旅游、海外留學購匯需求也明顯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