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遞條例》二度征求意見,保障快遞員合法權益成重點
時間:2024-04-01
點擊:105次
7月12日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將已審議的《快遞條例(草案)》向社會二度公開征求意見。草案突出以規范促行業發展,規定了簡化快遞布局設點手續、提供車輛通行停靠便利以降低物流成本等措施。明確了快遞服務規則和寄遞安全責任,并強調保護消費者和快遞從業者合法權益,對加盟經營、損失賠償、用戶信息安全保障等作了規范。
快遞行業高速發展,行業問題亟待解決
目前我國快遞行業仍處于高速發展期,7月11日,國家郵政局新聞發布會披露,今年上半年全國完成快遞業務量174億件,同比增長31.4%;實現快遞業務收入約2186億元,同比增長27.5%。目前我國快遞企業超過2.1萬家,營業網點18.9萬處,從業人員超過200萬。
但快遞行業問題也疊出,投訴率居高不下,去年全國郵政業消費者申訴中心共受理申訴130.7萬件,其中,快遞業務相關申訴占比較大,快遞延誤、快遞丟失占申訴總量的28.8%和20.1%。因而快遞行業的發展需要法律支持,《快遞條例》便是僅次于《郵政法》的快遞行業管理法規。
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關鍵在信息安全
其實保護消費者合法權益的行動已經開始,最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保證消費者的信息安全。消費者的信息安全與收寄實名制制度的推行分不開。就在該次常務會議前一天,國家郵政局召開新聞發布,會上介紹了快遞實名制的推行情況。國家郵政局市場監管司司長馮力虎表示,按照試點先行、逐步推廣的原則,力爭在2018年年底前實現實名收寄信息化全覆蓋。
值得一提的是,國家郵政局指導開發的實名收寄信息系統除了能夠保護消費者隱私,系統中還專門設置了收派員實名信息采集模塊,快遞員在使用設備對用戶信息進行采集前,必須將自身實名信息先行上傳信息系統,從而固化信息采集責任,確保寄遞用戶信息安全。為方便寄遞用戶核驗快遞員身份真實性,系統在加強快遞員實名管理的基礎上,對快遞員逐一建立身份信息二維碼,供用戶實時掃描查驗快遞員身份真實性。
快遞員短缺,保障快遞員合法權益成重點
草案強調保護快遞從業者的合法權益。隨著快遞行業的快速發展,快遞業務量在快速增長,但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下,快遞企業的利潤卻越來薄,尤其是基層網點,其經營非常困難。快遞網點掙不到錢,快遞員的收入與權益也會受到影響,比如很多加盟制快遞企業的加盟網點都不給快遞員上社保等。因此,快遞員“奔走”轉崗的事件時有發生,快遞員短缺也是快遞企業面臨的問題之一。
業內人士認為,保障快遞員的合法權益對穩定快遞基層網點正常運營有很大的作用。快遞配送員也是重要的社會崗位,快遞員的收入與勞動付出應該成正比,另外基本的社保也應該給快遞員繳納。據悉,目前也有一些快遞企業給快遞員繳納社保。
在保護快遞從業者合法權益方面,國家郵政局也表達了自己的態度。7月12日,國家郵政局局長馬軍勝主持召開局長辦公會,分析上半年行業經濟運行情況。馬軍勝指出,當前郵政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任重道遠,寄遞渠道安全形勢日益嚴峻,補齊短板的任務依然十分艱巨,行業發展中不穩定不確定性因素依然存在,末端網點穩定、基層員工權益保障等一些突出矛盾和問題不容忽視。要加快立法修標,鼓勵探索更經濟更包容更便捷的服務模式,進一步保障行業安全和末端能力,保障基層企業和從業者合法權益。
業內:草案二度征求意見,范圍不能僅限快遞行業
2015年11月,《快遞條例》已經向公眾征求過一輪意見,目前尚不清楚最新版本《快遞條例》較一年多前的征求意見稿做了哪些修改,不過近來接連爆發的信息安全和眾包管理問題,已不限于快遞行業。
目前對快遞業的區分,更多局限于狹義的快遞市場,而像人人快遞、閃送等提供的快送服務是非標準的快遞,屬于廣義快遞,但目前并不劃入管理,而像跑腿快送及相關即時物流,有快遞類似業態,和快遞又有一定差異,加盟模式雖然已經是快遞市場主流,但眾包模式將日益壯大,這兩種業態存在一體化監管問題。
如今快遞企業被互聯網經濟驅動,像一個變形蟲不斷演進變化,順豐早已經是綜合物流服務企業,京東物流也定位供應鏈服務企業,快遞更像京東倉配響應的對外標簽,因此看快遞行業應多從互聯網經濟看。
業內專家指出,中國快遞市場正走向綜合物流化,業態向多元化發展。因此快遞條例如果局限于快遞業本身,不能基于互聯網審視快遞及物流業的共性問題,匆忙設立條例就可能面臨政令趕不上行業變化,最終被架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