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稅物流外貿方式轉變
時間:2023-12-31
點擊:142次
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不僅指企業形態,更是針對外貿發展模式,因此擺脫“三來一補”模式、指引企業科學發展的路徑創新更重要
最早試點“三來一補”而大獲成功的東莞,而今又承擔著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排頭兵的重任。
2008年以來已有530余家企業轉為三資企業或民營企業。不過,必須有一個清醒的認識,那就是加工貿易轉型升級不僅僅指企業形態,更是針對外貿發展模式,因此擺脫“三來一補”模式、指引企業科學發展的路徑創新更重要。
對此,筆者的一個建議是,可以借助東莞保稅物流中心的優勢,多向一般貿易方式接駁。于政府管理方而言,這有利于集中服務、集中監管,促進外貿發展;于企業本身,可以精簡成本實現供應商管理庫存(vmi),便利實惠。另外,與一般貿易方式接駁使得企業擁有更多的內銷外貿自主權和議價權。更關鍵的是,這種方式相當于給企業打開了一條增量改革的通道,一定程度上克服“三來一補”企業對現有轉型政策的患得患失,為加工貿易轉型升級注入動力。
所謂保稅物流中心,是海關監管特殊監管區域的一種,具有保稅倉儲、國際物流配送、簡單加工和增值服務、檢驗檢測、進出口貿易和轉口貿易、商品展示、物流信息處理、口岸以及出口退稅等功能。換句話說,由于兼顧了保稅倉和出口監管倉的功能,保稅物流中心形成了政策疊加的優勢。事實上,保稅物流中心是個比較新鮮的事物,2005年8月,海關總署批準在蘇州高新區、南京龍潭和北京空港3家試點,然后再陸續推廣應用,去年底虎門港保稅物流中心通過驗收,也為東莞嘗了個鮮。
在沒有這個保稅物流中心之前,從事進出口行業的人都知道“香港一日游”(國貨復進口),這是企業因應加工貿易規則的特殊產物:上游企業將貨物以一般貿易方式報關出口至香港,下游企業再以加工貿易方式進口到國內。如此一來,上游企業可以獲得出口退稅,下游間接實現保稅生產。物流保稅中心相當于“境內關外”,以“境內一日游”替代“境外一日游”,這是政策引導的大勢所趨,雖然還有配套需要完善,但對于原料調度頻繁、逐步走向統一經營戰略的企業來說,不妨盡早熟悉,盡快操作。簡單來說,境內企業進入物流中心的貨物視為出口,物流中心內的貨物轉入內地市場則視為進口。
但是,企業試水保稅物流,有兩點值得提醒:
1.新鮮事物從誕生到成熟總有個過程,為應對可能出現的風險,企業需要形成相互信任、風險共擔、收益共享的伙伴關系,而且最好依托一些行會組織(聯盟)向政府或有關部門反映實際問題。
4月8日,東莞市外商投資協會成立保稅物流分會,就是一個積極的信號,期待協會在商商、官商的協調溝通中發揮作用。
2.注意各類規則。比如向境內、境外企業配送貨物,保稅物流中心可進行簡單加工,但必須不改變貨物化學性質和不超過規定增值率。同時,辦理出口退稅應遵循相關文件規定,憑出口發票、出口貨物報關單、增值稅專用發票、出口收匯核銷單等憑證辦理。按規定,由物流中心外轉入中心內,且屬于物流中心內企業自行使用的交通運輸工具、裝卸設備、檢驗檢測設備、包裝物料、生活消費用品等,不予退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