詳解冷鏈市場十大模式、對應玩家及背后業務邏輯
時間:2024-01-08
點擊:105次
進入十四五以來,冷鏈行業明顯的變化是試圖進入或已經入局冷鏈賽道的各類企業一下子多了起來,而且變得更加積極和活躍。 這類玩家有三個特點:一是體量龐大實力雄厚,二是跨界入局彎道超車,三是著眼于冷鏈上下游全鏈路的構建。
這些企業大概歸為十大類(注:企業排名不分先后):
1.傳統第三方冷鏈物流企業
代表企業:cj榮慶、鄭明物流、新夏暉、恒偉、澳德等
他們是冷鏈物流的老兵,目前很多傳統冷鏈物流企業正在向現代化轉型過程中探索,具體有以下幾種方式:1、與互聯網技術深度融合;2、創新全方位的服務發展模式;3、產品的升級;4、全國性網絡的拓展。
2.中字頭
代表企業:中外運冷鏈、中遠海運、中集集團、國鐵集團(中鐵特貨、中鐵快運、中鐵集裝箱)、全國供銷社系統等。
這類企業在冷鏈方面的布局更多是圍繞冷鏈新基建,實現不同層級和節點的骨干網絡建設和鏈路的互聯互通。同時致力服務于國家戰略,圍繞一帶一路、國內國際雙循環、鄉村振興等推動冷鏈物流高質量發展。
代表企業:首農集團、光明集團(領鮮、海博)、越秀集團、首發物流、各地港口集團(山東港、寧波港、鹽田港)等。
這類企業更聚焦于以冷鏈物流為切入點,為長三角一體化、京津冀一體化等國家區域協同戰略保駕護航。另外,地方國企龍頭依托產業資源、基礎設施、政策保障等方面的優勢,可以在城市化冷鏈服務方面發揮舉足輕重的作用。
3.快遞快運頭部企業
代表企業:中通、韻達、德邦、跨越等
除了已經在冷鏈產業發力的順豐冷運、京東冷鏈之外,以上這些快遞快運巨頭也步調一致的進入冷鏈物流領域。他們的優勢在于采用加盟方式并依托既有的運力網絡和服務網點,迅速在冷鏈大運力賦能、大網絡協同方面給予冷鏈合伙企業以助力,突破區域壁壘。
4.多元化布局的房產企業
代表企業:萬科、玉湖、龍光、碧桂園、華南城等
眾所周知在房住不炒的國家政策基調下,萬科旗下的萬緯物流已經在冷鏈物流方面布局頗深,隨著冷鏈在城市保障方面重要性的不斷體現,龍光、玉湖、碧桂園等也在尋求冷鏈之于企業轉型的著力點。目前來看,冷鏈產業新區(深加工、央廚)+自營社區滲透相結合的模式有很大探索空間。
5.物流地產和倉儲
代表企業:黑石集團、第一產業、美庫、瀚溥、新宜中國、亞冷等。
這里不談普洛斯等進入冷鏈市場比較成熟的物流地產企業,僅僅這兩年開始全國范圍內拿地建設冷鏈園區的企業就不在少數,在經過疫情的推波助瀾和國家監管政策趨嚴的大背景下,高標冷庫會需求激增,兼具多溫區、集約化、共享式特點的2.0版冷鏈園區和冷庫是客戶首選的目標。
6.從企業自營走向第三方
代表企業:雙匯、新希望、衛崗、百勝、云通、絕配等。
這類企業走的是典型的由內而外的道路,經過多年承接內部業務的磨合和煉內功,完全具備了開展第三方冷鏈業務的能力。而且更為重要的一點,從集團角度考量,有必要讓企業物流加速走出去,通過接受更快更新的變化挑戰,來為內部業務起到反向賦能作用。
7.傳統批發市場轉型升級
代表企業:維爾康、萬邦、地利、紅星等。
隨著國家不斷對食品安全的重視,以及經過疫情的沖擊,我國農批市場正在被迫提速轉型升級,禁止活禽交易、批零分離、物流分時分級等成為新農批的基本要求,這其實會深刻改變過去農批市場冷鏈基礎設施不健全,冷鏈交易環境不規范的現象,強化農批市場冷鏈屬性。這些企業基本也是去年的第一批國家骨干冷鏈基地。
8.農產品供應鏈企業
代表企業:鍋圈、美菜、蜀海、優合、凍品在線、望家歡等。
冷鏈物流是這些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他們可能不會全部去做冷鏈的重投入和自運營,但隨著自身體量、規模和網點的擴大,如何調度高效的冷鏈倉干配資源,和高質量的冷鏈服務體系支撐更長遠的發展,是這些企業必須考慮的問題,他們會更多考慮冷鏈信息平臺,冷鏈標準化的建設。
9.新零售及電商企業
代表企業:美團優選、盒馬、橙心優選、叮咚買菜等
傳統冷鏈物流企業無法快速滿足這類企業冷鏈物流的需求,他們選擇了部分自建冷鏈,更多是保障越來越多sku品類新鮮度,降低產品流通損耗,滿足消費者購買體驗。產地倉、中心倉、網格倉、移動冷庫、前置倉越來越成為他們投建的重心。
10.網絡貨運平臺
代表企業:滿幫、滴滴貨運、福佑卡車、貨拉拉、瑞云冷鏈、優路仕等。
司機的管理一直是難題,企業不愿意養車,所以大量冷藏車在司機手中,另外訂單和貨量的碎片化是冷鏈市場的必然趨勢,這背后需要有強大的信息對接和閑散運力整合平臺來滿足用戶的需求,因此冷鏈的車貨匹配+專線/城配運力平臺的誕生也是必然趨勢,當前有很多用戶會在訂單量波動不大的情況下優先選擇此類平臺進行冷鏈承運,因為價格和服務更靈活,但是質量保障和穩定性是需要進一步解決的問題。
為什么這十大類企業會選擇這個階段齊齊進入冷鏈市場?這背后的邏輯是什么?我認為取決于幾方面因素。
一是政策引領,國家對于冷鏈產業前所未有的重視,冷鏈產業專項規劃、新一批國家骨干冷鏈基地、冷鏈高質量發展行動方案都在醞釀當中。
二是規范發展,冷鏈市場監管環境的不斷成熟,食品冷鏈物流衛生規范強標已經開始實施,下一步的禁止活禽調撥等,良幣驅劣幣的條件已經具備,大家能夠在公平的市場環境下展開競爭。
三是管理升級,形勢下對冷鏈物流企業的能力提出考驗,疫情常態化、食品安全、消費升級、全渠道銷售、訂單碎片化、電商化、2c化等,也對企業的硬件、軟件、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四是需求驅動,更大的冷鏈物流市場需求正在被打開,消費端的數字化已經完成,互聯網巨頭爭奪生鮮市場是必然,社區團購加速了c端市場的爆發,同時也來自于三線四線下沉市場的網絡需求。
本文來源于物流指聞,不代表本站觀點,文章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