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速“雙碳”賽道,誰更勝一籌?中國外運、滿幫等等....
時間:2024-01-08
點擊:189次
今年7月,全國碳市場上線滿一周年,“雙碳”目標下,碳市場發展潛力巨大。雖然物流業尚未被納入碳市場交易,但物流業企業已經在用實際行動發展綠色物流,踐行“雙碳”目標。而且,各地政府和物流及其上下游企業也緊密配合,全力打造綠色貨運體系,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增添綠色。
顯然,綠色物流不僅是一種責任、擔當,更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而要實現“雙碳”目標,物流企業當下最重要的就是做好“加減法”。
上線一周年全國碳市場發展潛力巨大
2022年7月16日,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正式上線交易一周年。據上海環境能源交易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2022年7月15日,全國碳市場共運行52周、242個交易日,全國碳市場碳排放配額(cea)累計成交量1.94億噸,累計成交額84.92億元,成為同期全球規模最大的碳現貨市場。其碳交易價格從48元/噸起步,最高達到62元/噸。
全國碳市場雖然還很“年輕”,但中國開放碳排放權交易實際已走過十余年的發展歷程。
2011年,國家發展改革委選擇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及深圳7個省市開展試點碳排放交易市場建設。從2013年中開始,深圳率先啟動試點碳市場,之后上海、北京、廣東、湖北、廣東、重慶試點碳市場相繼啟動。
以試點為基礎,全國碳市場自2017年底啟動籌備。國家發展改革委2017年12月發布《全國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建設方案(發電行業)》,提出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分基礎建設期、模擬運行期、深化完善期3個階段建設全國碳市場。
2020年12月30日,生態環境部發布了《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總量設定與分配實施案(發電行業)》和《納入2019-2020年全國碳排放權交易配額管理的重點排放單位名單》。發電行業的碳排放強度遠高于其他行業,全國碳市場建設將以發電行業為突破口,率先開展全國范圍內的碳排放權交易。
2021年1月5日,生態環境部正式發布《碳排放權交易管理辦法(試行)》。《辦法》于2月1日啟動施行,全國碳市場發電行業第一個履約周期正式啟動。這標志著醞釀10年之久的全國碳市場即將“開門營業”。
作為實現“雙碳”目標的一個重要政策工具,碳市場發展潛力值得期待。但目前只有電力行業納入了碳排放權交易的范圍,而石化、化工、建材、鋼鐵、有色金屬、造紙、交通運輸等碳排放大戶暫未納入交易 。
物流行業作為交通運輸行業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我國各大產業中的碳排放大戶,雖暫未被納入首批名單中,但未來或將有望被納入名單。如果未來物流行業被納入“碳交易”,物流企業仍繼續使用燃油車進行運輸,不向新能源車轉型,將會造成物流企業運輸成本上升。據公安部統計,截至2022年6月底,全國機動車保有量達4.06億輛,其中汽車3.10億輛,新能源汽車1001萬輛。新能源汽車僅占汽車總量的3.23%。這說明,我國汽車總量中燃油車仍占據主導地位。
此外,生態環境部發布的《中國移動源環境管理年報(2021)》數據顯示,汽車是污染物排放總量的主要貢獻者,其排放的一氧化碳、碳氫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顆粒物4項主要污染物均超過90%,道路運輸成為交通運輸溫室氣體排放的“主要貢獻者”,交通物流行業有效控制溫室氣體排放,朝著綠色低碳轉型發展仍然任重而道遠。
“雙碳”目標下城市綠色貨運發展漸入佳境
“雙碳”目標是我國按照《巴黎協定》規定更新的國家自主貢獻強化目標以及面向21世紀中葉的長期溫室氣體低排放發展戰略,表現為二氧化碳排放水平由快到慢不斷攀升、在年增長率為零的拐點處波動后持續下降,直到人為排放源和吸收匯相抵。從碳達峰到碳中和的過程就是經濟增長與二氧化碳排放從相對脫鉤走向絕對脫鉤的過程。
實現2030年前碳達峰、2060年前碳中和是黨中央經過深思熟慮作出的重大戰略部署,也是有世界意義的應對氣候變化的莊嚴承諾。無疑,未來數十年內,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的主基調都將離不開“雙碳”目標,有關碳達峰碳中和的政策也在密集出臺,在《國務院關于印發2030年前碳達峰行動方案的通知》中,“交通運輸綠色低碳行動”被列為單獨章節。
物流作為供應鏈中必不可少的角色,是“雙碳”政策落地過程中必須考量的領域。如果將整條供應鏈拆開,可以將運營所產生的碳排放為原材料采購、生產制造、銷售、使用,還包含廢棄物的回收以及全程所涉及的物流環節。整條供應鏈中,每個產品轉移交付的過程都離不開物流。
道路交通運輸行業在深度踐行“雙碳”目標的嶄新征程中,應積極尋找有效的“雙碳”實施路徑,從供給和需求兩端同時發力,挖掘更多節能降碳減排潛力,采取針對性舉措,將碳達峰碳中和目標與自身高質量發展深度融合,與數字技術深度融合,加大關鍵技術研發力度,尋求更大技術突破,數據賦能、智慧賦能道路交通運輸行業科學達峰、盡早達峰。
近年來,我國積極推進綠色交通發展,成效顯著。在城市物流體系中,國家積極推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自2018年以來,交通運輸部聯合公安部、商務部在全國組織開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建設。經過兩年多時間的創建,全國有16個城市達到了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創建預期目標。數據顯示,2021年全國新能源城市公交車比例超過66%,鐵路電氣化率已提升至73%,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累計新增城市物流配送新能源車8.6萬余輛。
成都、襄陽、長沙等入選“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城市”名單的城市,在近年來的工作中持續深化創建工作,不斷提升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發展質量,進一步增強人民群眾對城市貨運配送的獲得感和滿意度,為全面打造綠色高效的現代物流體系提供了示范和樣本。
成都市積極推動物流業綠色發展,在城市配送領域大力推廣新能源車輛應用,在油電轉換方面走在了全國前列。2022年,成都將大力推進交通運輸結構調整,在促進綠色出行、優化貨運結構、推廣新能源車和建設智慧交通大腦等方面持續發力。預計到2022年底,“5+1”城區綠色出行比例將達到80%,基本實現公交車、巡游出租車新能源化。
開展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示范工程建設,是防治大氣污染和緩解城市交通擁堵的客觀要求,也是促進物流降本增效、破解城市配送難的有效途徑。自2018年起,襄陽市采取一系列措施,不斷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大力推廣電動汽車、lng等新能源車輛,引導培育配送市場主體,建立了較為完善的城市綠色貨運配送網絡。
長沙市交通運輸局牽頭制定出臺了一系列政策“組合拳”,推動城市貨運配送綠色化、標準化、集約化、規模化發展,中心城區商貿流通企業采用共同(集中、夜間)配送的比例達67.7%。長沙市交通運輸局有關數據顯示,較示范創建初期,3年多以來,長沙中心城區純電動貨運配送車輛增長4.39倍,城市配送車輛噸公里運輸成本降低18.73%、單車行駛里程提高30.20%、百噸公里周轉量燃料消耗降低24.59%。
物流業碳排放 企業著力做“加法”
中國外運
中國外運深入貫徹綠色發展理念,加強頂層設計,成立“雙碳”工作領導小組、工作小組、辦公室,明確任務,落實職責,積極推進“雙碳”各項工作;主動對接國家、行業政策,啟動編寫“雙碳”行動方案,榮任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綠色物流分會輪值會長,參與編制綠色物流相關行業標準,引領供應鏈上下游節能減碳。
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加大推廣應用。利用倉庫庫頂建成7.3萬平方米光伏發電,在11家港口碼頭建成岸電設施共37套,岸電容量總量達2037kva。2021年,中國外運累計處置老舊船舶8艘、燃油運輸車輛229臺、高耗能大排放正面吊15臺、老舊公務車和業務服務用車24臺、老舊柴油發電機組2臺,大幅度降低能源成本與維護成本,減少了污染物排放;新增購置15輛天然氣運輸車、44輛電動廂式貨車、6臺電動叉車,開展空箱吊車油改電3臺,更新購置國六排放標準運輸車70臺,持續優化能源消費結構。
日日順供應鏈
在綠色倉儲方面,日日順供應鏈實現了大件商品從入庫到出庫全過程無人化作業模式,并積極推廣“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降低了能源消耗。此外,日日順供應鏈打造“前置裝配中心”,在現有倉庫傳統倉儲功能的基礎上,賦能產品增加再加工功能,不僅提高了大件商品的倉儲作業效率,還大大縮短了運輸環節的長度,以此減少整個供應鏈環節的碳排放總量。
在綠色運輸方面,依托于遍布全國的網絡觸點,日日順供應鏈通過人、車、店、庫之間的互聯互通,優化配送路徑,降低貨運車輛空駛率,減少無效里程。與此同時,日日順供應鏈積極應用高效、節能、環保的運輸裝備(如新能源車),盡可能降低車輛在運輸過程中的能耗排放。
在綠色包裝方面,針對大件商品包裝不到位導致的商品損壞、包裝過度造成的資源浪費及環境污染等行業痛點,日日順供應鏈首創行業內具有知識產權的電動車品類循環包裝箱,在保證商品安全運輸的前提下降低了企業全鏈路的貨運成本,該包裝箱能夠重復利用至少3~4年的時間,有效緩解一次性包裝帶來的環境壓力。
滿幫集團
2022年6月5日“世界環境日”前夕,滿幫集團對外發布了“雙碳”戰略——“滿幫碳路計劃”。該計劃將聯動平臺司機,共建共享碳普惠平臺。在該平臺上,司機將擁有個人獨立碳賬戶,記錄運輸過程中與碳排放相關的數據。平臺通過實載率、駕駛行為等多方面綜合考核,鼓勵司機不斷降低“三空”,提升運輸效率。未來滿幫也將聯動多地政府,大力推動碳普惠平臺的落地,積極有效地促成碳減排量交易,推動全社會減排,助力國家“雙碳”目標落地。
滿幫還將持續通過增加網絡密度、提高車貨匹配效率來提升平臺履約質量。截至2021年末,滿幫業務覆蓋城市300多個,業務覆蓋路線10萬多條。滿幫通過智能車貨匹配、智能實時調度、智能標準報價構建的智慧大腦體系,讓貨主盡快找到最合適的司機,讓司機在適當的時間找到最優選的貨,降本增效的同時實現節能減排,有利于行業和平臺的可持續健康發展。
蘇寧易購物流
蘇寧易購物流于2018年啟動“青城計劃”,以城市為單元推進整體化全鏈路綠色供應鏈建設,相繼與海口、無錫、北京共同建設“綠色城市”,并發揮智慧科技創新的力量來加速倉儲、包裝、運輸、運營等各環節碳中和。
在綠色倉儲方面,蘇寧易購物流針對倉庫建設進行合理選址、科學規劃,并積極推進多元化倉儲科學布局和智慧科技應用倉庫,更換能耗低的led燈、感應燈以及相關自動化設備,有效節約資源、降低能源消耗。目前在北京、上海、南京等29個城市建立行業標準化“綠倉”,全國在建的20多個物流基地將上線清潔能源,如鋪設光伏屋頂等減少能源消耗。
在綠色回收方面,蘇寧易購物流建設全鏈路回收體系,一方面持續推進包裝廢棄物回收箱的設置,加強在末端全場景的投放和覆蓋,通過包裝廢棄物回收箱的全范圍推廣,為循環快遞包裝產品的回收增加新的運營模式;另一方面,優化包裝回收管理系統,實現循環中轉袋、循環周轉箱、共享快遞盒、冷鏈保溫箱等循環裝備在包裝、分撥、運輸、配送環節的正逆向物流場景的全鏈路監控。
菜鳥物流
菜鳥物流率先發起“回箱計劃”,首提快遞紙箱重復利用,在菜鳥驛站設置綠色回收箱,將菜鳥驛站變成在物流領域踐行低碳循環的“毛細血管”。截至2021年底,菜鳥綠色回收箱已經覆蓋全國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的315個城市,每年預計可以回收利用上億個快遞紙箱。
菜鳥綠色回箱計劃已經覆蓋3000多個校園驛站,通過開展校企合作、學生創新創業實踐、綠色回箱計劃等活動,面對2000萬名高校師生開展綠色物流。2021年“雙11”期間,3000余所高校響應綠色回收活動。
面向商家,菜鳥推出從倉儲到配送、回收的全鏈路綠色減碳方案。通過電子面單、裝箱算法、原箱發貨、智能路徑規劃等技術產品及服務,服務雀巢、聯合利華、飛利浦等多家全球性消費品牌,實現供應鏈上有效減碳。
羚牛新能源
羚牛零碳、高效、安全、綠色的燃料電池物流車資產服務已在上海、北京等城市落地,投放運營不同類型氫能商用車,大力推進冷鏈運輸、快遞快運、集卡短駁環節等氫能源車的快速發展,為物流客戶完成2030年碳達峰戰略目標提供交通物流應用上的減碳解決方案,與產業鏈深度協同合作,率先市場化運作。收集和整理各項數據,總結氫能技術在冷鏈物流環節中的實際使用經驗,為氫能產業規劃建設和開發氫能市場化應用,提供支持和保障。
未來,羚牛將在全國推廣300輛氫能物流車市場運營,圍繞長三角、京津冀、粵港澳大灣區三大都市圈,搭建數字化驅動的氫能源物流資產服務網絡,覆蓋核心18個城市,建立端到端的綠色運力支持,從冷鏈到集裝箱,從輕卡到重卡,逐步構建未來都市零碳運力交付。
京東物流
“青流計劃”自2017年正式啟動,是京東物流攜手供應鏈上下游伙伴,推動供應鏈端到端的綠色化、環保化的重要舉措,旨在包裝、倉儲、運輸等多個環節實現低碳環保、節能損耗。2017年,京東物流率先在上海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布局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并在2018年正式并網發電。
未來3年,京東物流總體光伏發電能力將達到1000兆瓦,為85%的智能物流園區提供綠色能源。京東物流在全國50多個城市投放使用的新能源車已達2萬輛,北京地區的自營城配車輛已全部更換為新能源車。此外,京東物流還通過使用循環中轉袋替換一次性編織袋,用循環纏繞網/扎帶替代纏繞膜,來減少塑料制品的使用。循環中轉袋平均使用率已經達到100%。
物流業碳排放 企業積極做“減法”
羚牛新能源
碳減排按第一年336輛規模燃料電池車測算:每年可以累積14,770噸減碳量,結合正在建立的氫能車輛ccer機制,未來將有新的收益增長點。
滿幫集團
報告顯示,滿幫平臺上一位駕駛13米廂式貨車的普通司機,常年在天津與上海間來回奔波,通過平臺,他的找貨距離至少縮小50%,實載率提升了45%,直接減少約11噸碳排放,相當于一年省了4400l柴油,這些油折合下來價值2.6萬多元。
中國外運
在干線運輸及城市配送業務方面,中國外運以車輛資源數字化為基礎,通過裝載算法實現單車裝載率大幅提升,運籌優化算法廣泛應用在化工、能源、汽車零配件等行業客戶,實現運輸車次、運輸里程均減少5%~10%,裝載率提升超過10%,從而提升作業、能源利用效率,直接帶來碳排放的減少。
中國外運單證(rpa+ai)解決方案支持五大類超過3000種單證的智能化處理,年度處理量近800萬單,助力客戶實現貿易訂艙環節效率提升超過25%,每年減碳近千噸,相當于多種了4.8萬棵樹。
日日順供應鏈
多年以來,日日順供應鏈在節能減排方面取得不錯的成效,獲得行業內一致認可。如日日順供應鏈牽頭承擔科技部“智慧物流管理與智能服務關鍵技術”項目,入選首批“中物聯全國數字化倉庫企業試點”名單,為實現物流行業監管透明可靠、物流企業運行智能高效、物流服務安全便捷與低碳節能提供科技支撐;憑借在綠色技術創新、場景生態模式顛覆等方面的實踐探索成功入選“2022log低碳供應鏈&物流30強”、榮獲“2021年度綠色典范獎”等。
蘇寧易購物流
蘇寧易購物流不斷優化智能化運輸路由調度系統,借助大數據和智能路徑優化算法提升物流效能,實行單元化運輸方式節約碳排放,實現單包裹減碳23g。
綠色包裝方面,共享快遞盒作為蘇寧易購物流綠色循環包裝的創新標桿產品,全國累計投放量突破40萬只,投放使用累計超過1.5億次,節約的膠帶可繞地球9.35圈,節約6000多噸碳排放。
菜鳥物流
2021年“雙11”期間,菜鳥使用綠色包裝9000萬個,減少使用膠帶長度8400米,為鼓勵更多的消費者參與綠色回收,菜鳥推出“紙箱換雞蛋”活動,全國有8.7萬個菜鳥驛站帶動近400萬人次參與該活動,累計減碳5.3萬噸。
此外,菜鳥廣州增城園區早在2017年12月就開始光伏發電。該園區迄今已累計發電3200萬千瓦時,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3萬噸。上海嘉定園區在過去一年發電量也達331萬千瓦時。這些電能除了菜鳥物流園區使用,也被輸入國家電網,為公共電網提供了清潔能源。
京東物流
京東物流上海亞洲一號智能物流園區的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平均每年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約4400噸,節約標準煤約1700噸,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約32.29噸、減少氮氧化物排放量約48.49噸,相當于每年植樹約38,238棵。2017年,京東物流配送終端100%實現電子化簽收,隨著電子面單設計不斷優化,電子面單的面積較之前減小了30%,每年可減少紙張使用達6000噸。
綠色環保成物流企業發展的底色
綠色環保是社會經濟發展的目標之一,也是企業的社會責任之一,物流企業在行動上做“加法”,才能在碳排放上做“減法”。自2020年習主席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宣布,中國力爭2030年前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以來,“碳達峰”“碳中和”已經成為時代的命題。積極響應配合國家提出的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大局,是所有行業從業者必須共同承擔的社會責任。
關于如何看待企業在綠色環保上的社會責任,滿幫集團在其發布的第一份社會責任報告中提到:物流是經濟的命脈,為貨物流動提供動力,連接生產和消費引擎。我們渴望改變公路物流,提高整個價值鏈的效率并減少地球的碳排放。我們希望全行業更多地關注到“雙碳”目標下,數字物流新業態的價值和作用。并將與社會各界一道努力,引導公路貨運數字化綠色低碳化轉型,為交通運輸可持續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滿幫集團認為,作為貨運平臺在“雙碳”領域所承擔的社會價值的認識上,滿幫希望在國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方針政策指引下,圍繞綠色信用評價體系,連同供應鏈生態中的貨主、車后服務商、金融服務商、貨車司機等角色,共同構建綠色供應鏈生態圈,通過高質量發展,在碳中和中貢獻一份力量。
當前,國內經濟朝著綠色、環保方向不斷邁進,綠色環保低碳發展,正在成為時代科技革命與企業轉型的方向。在未來,交通能源動力變革,新能源車輛推廣將會日益普及;新興技術加快落地,智慧物流發展提速,在大幅提升物流效率的同時,用更少的排放,提供了更優質的服務。
據了解,目前羚牛正與多家頭部企業共同推進氫能源物流車的應用落地,為幫助客戶更好地完成企業綠色減排目標提前進行規劃和布局。
在羚牛看來,發展低碳經濟,能為企業降本增效。綠色低碳不僅是一種責任、擔當,更是一種新的發展理念,一種可持續發展的模式。提倡綠色低碳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加強宣傳推廣力度;需要企業和社會各界樹立環境保護的意識,這樣才能為綠色物流的推行提供良好的發展環境和輿論環境。羚牛方面還表示,政府需要出臺相關法律法規政策引導企業進行物流管理系統的改造,物流企業要樹立“既環保又經濟,綠色物流帶動綠色消費”的新觀念。
而在日日順供應鏈看來,承擔綠色環保責任是企業在發展過程中應盡的義務,積極履行社會責任,以諸多的實際行動支持節能減排,既是對用戶負責,也對生態負責,更是對社會負責。企業不光是綠色環保的承擔者,也是受益者,日日順供應鏈要想獲得全行業及用戶認可,更要以長遠目光瞄準企業更長遠的發展。
中國外運在接受本刊采訪時表示,在國家頂層設計引領下,中國外運始終將戰略布局聚焦于“雙碳”“雙循環”等國家發展戰略,“謀商情,籌國計”,將履行社會責任與企業發展戰略、生產經營有效對接,充分展現了物流國家隊的央企擔當。尤其是近年來,中國外運積極踐行國家“雙碳”戰略,堅定不移地走綠色發展之路,形成了總體思路、總體目標以及組織保障,主動適應能源發展大勢,自覺肩負起中央企業使命責任。
中國實現“雙碳”目標的時間間隔遠遠短于發達國家所用時間,這也就意味著在實現“雙碳”目標的過程中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在“雙碳”背景下,踐行“雙碳”責任也越來越成為物流業企業履行社會責任的重要方向和自覺行動,各個企業也在用實際行動踐行“雙碳”戰略,為我們的生活環境增添綠色。
本文來源于物流時代周刊,不代表本站觀點,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文章所用圖片來源于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可聯系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