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業倉儲發展的結構性矛盾與智能倉儲發展的探討(上)
時間:2024-01-08
點擊:89次
2010年以前,我國倉儲業發展迅猛,倉儲業固定資產投資快速增長,且增速領先于物流行業(包括交通運輸、郵政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速。經過多年快速發展,近年來倉儲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增長開始放緩,2016年增速降至5.5%,低于物流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2017年倉儲業固定資產投資額減少1.8%,增速由正轉負。
與倉儲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放緩相對應,近幾年我國倉庫面積和容積增速也有所放緩。截至2018年年底,我國營業性通用(常溫)倉庫面積達10.6億平方米,同比增長2.1%,增速較2017年下降1.9個百分點;冷庫總容積達1.47億立方米,同比增長9.0%,增速較2017年下降3.7個百分點。
可以看到,經過近年來的大量投入,我國倉儲業倉庫面積和容積不足情況已有明顯緩解,但結構性矛盾更為突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方面,倉庫類型與實際需求不匹配,尤其是隨著網絡購物的普及,電子商務交易額迅速增長,電商對于高標準的立體倉庫需求日益旺盛。傳統的舊倉庫已經不能滿足現代物流的需求,高標準的倉儲設施缺口巨大,2018年立體倉占比僅為28.3%。
另一方面,地區分布不平衡,有的地區倉庫供不應求,空置率低,租金高企;而有的地區供過于求,空置率高,租金較低。以2020年7月為例,東部地區倉庫租金高達32.12元/m2·月,空置率僅為12.57%;而東北地區則是全國倉庫平均租金最低、平均空置率最高的地區,租金為22.62元/m2·月,空置率為26.92%。此外,北京、上海、深圳倉庫平均租金領跑全國,均高于40元/m2·月,平均空置率均低于13%。
值得一提的是,當前人工智能的發展為物流行業降本增效帶來重大機遇。智能倉儲與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深度融合,通過應用自動化立體倉儲系統、自動搬運與輸送系統、自動識別系統和自動分揀系統,提高輸送和分揀效率,提升倉庫管理水平,未來有很大的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