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物流企業融資存在的問題
時間:2023-11-02
點擊:161次
1.物流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償債能力不足。
造成我國物流企業效益低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我們認為主要有兩個方面:一是政策性因素。在計劃經濟時期,物流行業執行國家指令、實行政策性經營,充當政府調劑物資的運輸工具,在其運行過程中,形成大量政策性負債,經濟體制轉變后,國家財政對物流企業政策性負債沒有進行適當的補貼。二是自身因素。在經濟轉軌過程中,部分物流企業沒有適時轉換經營角色,缺乏競爭意識,自身發展意識淡薄,在市場競爭中形成經營性虧損。同時,在計劃經濟時期,物流企業注重社會效益而忽視了企業效益,無法積累利潤。經濟體制轉變后,物流企業普遍存在“重消費,輕積累”的傾向,短期行為比較嚴重,真正用于企業自身發展的資金較少。由于自身發展資金長期不足,物流企業在市場經濟競爭中喪失發展動力,造成物流行業經濟效益普遍低下。1999年,物流行業虧損面已經達到70%以上,物流企業經濟效益低下導致資產負債比例較高,難以從銀行取得信貸資金,更不容易從資本市場籌集資金。
2.物流企業融資渠道單一,融資結構不完善。
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應從單一的融資渠道轉向多元化的渠道,比如依靠自身積累、向銀行和其他金融機構借款、發行債券和股票等多種融資方式并舉,并充分利用資本市場,直接向社會籌集資金,這是物流企業今后的融資方向,也是一個必然的趨勢。
資本市場可以集中社會的閑散資金,利用價格機制的傳導作用,使資金流向那些收益能力強、發展前景良好的行業,以實現社會資源的有效配置。利用資本市場籌集資金,不但可有效解決我國物流企業所面臨的資金“瓶頸”難題,而且像發行股票等方式,通過引入外部投資者,還可改變我國物流企業多為國有企業、產權主體單一的局面。但是,我國資本市場設置門檻過高,金融部門在貸款過程中均實行“謹慎性原則”,首先考慮的是資金的安全性,并建立了一套手續繁雜的審批程序,同時實行嚴格的財產抵押擔保制度。而物流企業由于自身發展的限制,經濟效益普遍低下,依靠自身的實力不足以提供擔保,而且擔保連帶責任重大,很少有單位或個人愿為物流企業提供擔保。在辦理財產抵押過程中,抵押登記和評估費用較高,而貸款抵押率較低。一般房產抵押率為70%,生產設備抵押率為50%左右,動產抵押率為20%—30%,而專用設備抵押率只有10%,物流企業的資產主要由專用設備構成,貸款抵押率明顯較低,同時金融部門還要根據企業的經濟效益和信用度來調整貸款抵押率,并且抵押物品還要滿足金融部門的其他要求,在這種體制下,物流企業融資額度十分有限。由于金融部門貸款門檻較高,融資費用較高,貸款抵押率較低,現行信貸機制大大降低物流企業的融資需求。其次,金融部門注重“盈利性”,在信貸過程中傾向于“短、平、快”項目,而物流企業屬于國民經濟基礎行業,投資回收期較長,金融部門不愿對其貸款。
3.產權不明晰,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
我國物流企業大多為國有企業,產權不明晰,缺乏人格化的所有者,即沒有真正的人格化所有者監督企業的經營活動,并為此承擔企業經營活動的后果。公司治理結構不完善將造成企業缺乏有效的內部監督機制,激勵和約束不夠,企業的經營效率不高,經營效益低下,使企業的融資問題雪上加霜。就是一些“完成”公司制改造的物流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也不完善,董事會、監事會和經營管理層并未形成相互依賴相互約束的制衡機制,一把手“一言堂”的局面并未得到根本改變。
需要說明的是,目前物流企業資金困難、融資渠道不暢,并不是產生問題的根本原因,而是物流企業現代企業制度尚未真正建立,經營機制落后,缺乏效率所產生的一個結果。如果微觀的企業制度基礎不完善,單靠資源的輸入是難以解決根本問題的,并將造成資源的極大浪費。因此,解決融資問題,必須以完善的企業制度為基礎。
4.社會信用危機是物流企業融資的一個外在不利因素
“誠信”問題是當前社會討論的熱點,其導火索便是我國資本市場中出現了一系列的財務造假大案,如“銀廣夏”、“鄭百文”等。一旦失去了公信力,資本市場的發展將舉步維艱,投資者不會將自己的血汗錢投入到一個欺詐盛行的市場中。資本市場的發展受阻,對物流企業的融資來講是一個致命傷。而且,社會信用危機還會影響到金融部門的對外貸款,產生“惜貸”心理,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①經濟普遍不景氣,企業負債偏高,在向市場經濟轉軌過程中難以適應市場經濟的要求。②企業信用意識淡薄,有意拖欠銀行貸款本息,多頭開戶,分散資金,逃避監督。③企業借改制之名,惡意逃避銀行債務。社會信用的危機影響國民經濟的健康運行,金融機構為了防范金融風險被迫采取嚴格的審查程序,并制定一系列貸款條件和擔保措施,將一些有強烈融資需求的企業拒之門外。物流企業也被這些條件和措施限制在門外。同時,由于社會信用危機的影響,企業間資金相互拖欠問題也比較嚴重,制約著物流企業與其他企業之間的融資。
5.社會各界對物流重視程度不夠
長期以來,受“重生產,輕流通”思想的影響,國家財政對物資流通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投資力度明顯不夠。造成我國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明顯滯后于國民經濟建設,對我國經濟建設造成瓶頸效應。另一方面,受傳統經濟體制的影響,我國企業界對物流也缺乏足夠的認識,多數企業對生產和管理比較重視,但忽視購運和儲運等流通環節。雖然近幾年來市場掀起物流熱潮,地方政府和有關職能部門也在積極研究發展我國物流的對策,部分企業開始發展現代物流。但是,“物流”這一概念引入我國時間較短,進入實踐領域需要一個過程。長期以來,由于社會各界對物流的重視程度不夠,對物流企業的融資也產生一定的負面影響。